13号避难所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zfj10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空发感慨:中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将继续存在和忽悠

[复制链接]
3081#
发表于 2010-11-14 23:21:17 | 只看该作者
这辈子就吃过一次中药···
但中成药就很多了···
3082#
发表于 2010-11-29 08:49:26 | 只看该作者
这贴这么久没人顶了。。怎么说也是水区第一神楼啊
308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5:39:07 | 只看该作者
5000款中成药在香港禁售 未提供安全测试报告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1月28日

 新华网香港11月28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27日表示,香港《中医药条例》12月3日生效后,未获注册的中成药将禁止在港售卖。

  据特区政府卫生署资料,截至10月,香港业界共提出1.67万宗注册申请,其中含1.4万宗过渡性注册申请。根据资料,目前已有9150宗获过渡性注册,2130宗获正式注册,同时有5300宗申请因未能提供重金属、有毒元素、农药残留及微生物等基本的安全测试报告而未获注册。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中成药注册申请已进行多年,业界有充裕时间按法例要求作准备,多数产品已提出注册申请;仍未申请的,相信是因为产品检测结果不合格,或有小型生产商“自动弃权”。

  周一岳提醒,条例生效后所有未经注册的中成药将不准在港售卖,如发现有人售卖,卫生署会跟进来源,一经查实,零售商也要负上刑责
3084#
发表于 2010-11-29 23:23: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三大神话均已破灭!---
                                    
              天朝大国神话

       中医神话

       功夫神话
3085#
发表于 2010-12-9 14:38:46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对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进行“反向开发”,中国推出了据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J-11B战机,但要说这款飞机能助中国战机一飞冲天恐怕还为时尚早,因为J-11B目前依然离不开俄罗斯的发动机。中国《参考消息》曾刊登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的一篇报道说,中国以俄罗斯AL-31飞机发动机为基础仿制的“太行”发动机目前还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可靠性较低,仍无法满足J-11B战斗机的全部需要。

对于中国战机的这一“缺心”之痛,中国学者田文信在一篇被国内媒体广泛转载的文章中曾直言:没有国外动力系统,中国的航空兵主力就无法升空作战!这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和平崛起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什么中国擅长的“反向开发”在飞机发动机上就不那么灵光了?田文信对此的解释是,航空发动机是地球上技术水平最高、核心技术门槛最严格、涉及理论最高深、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因此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大量的实验去模拟实际使用,更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去成就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桂冠;而中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因此往往是决定上马某一型号的飞机后,才急就章地展开配套发动机的研(仿)制工作,导致飞机发动机的基础研究工作严重不足,最终欲速而不达。

田文信这番话虽然是针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而说的,但实际上也道出了“反向开发”的通病,那就是不注重基础性、理论性的研究工作,看似短平快,其实根基不足,做到一定水平就难以有质的突破了,研发工作始终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在笔者看来,中国工业习惯靠“反向开发”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这既有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积累不足的客观原因,恐怕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注重实证性研究的痼疾有关,因为“知其然而不究其所以然”正是中国科技在17世纪以后开始大幅落后于西方的症结所在。以中医为例,虽然《黄帝内经》提出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可以有效指导医生的辩证施诊,但对于人体的阴阳五行究竟是什么东西,中国人千百年来却一直没兴趣搞个清楚。正因为如此,在以解刨学实证研究起家的西方医学已经进入基因学、分子学时代的今天,中医学理论依然超不出《黄帝内经》的范畴,始终难有突破性发展。

由此可见实证性研究的重要性。再举一例,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经济学家经过严密论证得出结论说,更优厚的福利导致失业率更高,不少中国人或许会对这一研究成果哑然失笑,因为“高福利使人变懒”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常识,经济学家穷多年之功去对这一常识进行实证未免有失滑稽,但殊不知正是这种扎实的论证保证了现代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所擅长的空泛“策论”。可以说,“反向开发”如果不能补上基础的实证性研究这一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中国之所以60年造不出优秀飞机发动机,恐怕症结就在于此。

转帖:http://cn.wsj.com/gb/20101209/EDR085832.asp?source=UpFeature
3086#
发表于 2010-12-20 15:58:45 | 只看该作者
藏卫食准字99第017号

食准字,根本不是药准字。
3087#
发表于 2010-12-31 16:04:49 | 只看该作者
水一帖,测试头像
3088#
发表于 2011-1-6 20:47:38 | 只看该作者
西医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西医有所长就无所短了?中医有所短就无所长了?
实证论和辩证论治可以互相结合,大家都能受益才是最实在的。
3089#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21:31: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一件历史的破棉袄

  作者:离家民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借助其他基础科学的推动,已经获得了许多人体及医疗
的知识。世界各种传统医学的经验通过科学的检验,或被淘汰、或被吸收进入现
代医学。但是,中医是个例外,在中国一直顽固坚持传统的理念--这些理念明显
和科学相冲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人科学观念太差。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百姓。他们对科学的理念一
知半解,或一无所知。把科学和文化、科学和政治、科学和经验混为一谈。导致
在这个问题上辩论不清,或无法辩论。方舟子先生和他们辩论,那是明知不可为
而为之。一个讲科学,一个讲迷信,不是一个标准,咋能辩的清。

  2、利益的影响。许多人以中医为生,中医的废止和他们的生计密切相关。
所以利害的加入,有了政治的因素。

  3、狭隘的爱国主义。中医产生于中国,于是有人就把爱中医和爱国联系起
来。自己的屁也是香的,传统的自恋和自大思想。

  4、体制的保护。国家对中医有保护机制,导致中医苟延残喘。这个保护机
制来源于对科学的无知和政治因素的介入。

  5、恋旧的传统思维。中国人有恋旧的传统思维。制度是旧的好,东西是旧
的好,方法是旧的好,人也是旧的好。来源于孔老二的复古思想。

  6、现代医学知识普及有差距。要废止中医,就要找到正确的替代品。但是
中国的老百姓对现代医学了解的很少,找不到替代品。例如对应中医的“上火”,
应该吃什么药?

  总之,中医是件历史的破棉袄,要抛弃它。但需要从以上方面着手解决之。
3090#
发表于 2011-1-10 19:13:39 | 只看该作者
膜拜楼上
3091#
发表于 2011-1-17 12:47:1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509楼zfj1028于2009-05-21 19:47发表的  :



中药有毒是有毒不标明,不知道中毒

.......
呵呵,技术细节。得癌症快要死了,亲人和医生合伙骗病人,说你不是重病。
3092#
发表于 2011-1-17 12:57:1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537楼zfj1028于2009-05-21 20:15发表的  :




问:管它中医西医,能治病就是好医!中西医各有长处,应该中西医相结合。

答:治疗不是吃的药越多效果越好。以中西医结合的名义让患者在接受现代医学治
疗的同时吃中药,是否效果更好是很值得怀疑的,让患者多花钱、增加患者肝肾的
解毒负担却是没有疑问的。

毒副作用方面,请解释下治疗癌症的化疗
3093#
发表于 2011-1-18 14:11:27 | 只看该作者

回 3083楼(huio) 的帖子

究竟是可知的毒副作用更危险,还是不可知的毒副作用更危险?
3094#
发表于 2011-1-19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前面有人说了,毒副作用中医医书有解释,只是没在外包装上标明,标明不标明是需要国家来规范的,中药材都是配出来的,综合起来的毒性有没有也确实是只有医生知道,甚至产地不同,就原本毒性很小的就变毒性很大。
谁能为中药安全保驾护航(图)

转载个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03:28 山西晚报

  9月4日,山西省食药监局发布第二季度《药品质量公告》,在109批次不合格药品中,中药材及中成药品占到106批次。而和质量不合格形成呼应的,是频频被国家食药监局通告的中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有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含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朱砂莲的中药制剂及葛根素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等。

  ———中药怎么啦?是这几年问题才多起来?还是千百年来我们就一直没有认识到?被

一些广告商吹嘘为“纯天然药物”的中草药,我们还能不能相信它的安全?又靠什么来保证它的安全?

  
  近年来中药被英国主流社会接受,英国全国已有约6000家中药铺。但近期出版的英国医学权威刊物《柳叶刀》报告了一位患者因服食一种含关木通的健肝药而导致肾衰竭的案例,从而引起英国药物与健康产品管理局对中药铺的全面大检查。英国《独立报》称:“官方正在对危险中药展开前所未有的严格调查。”

  ———消息来源:《环球时报》

  中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还是“最不把稳”?

  记者的同学王某,因为吃补肾药,这几天正被几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困扰着:王某看了无数广告,都说“中药是纯天然药物,无毒无害”,因而一直坚持“有病吃中药”;但更多的同学则警告他:是药三分毒,就是中药也要慎之又慎。接下来的第三种说法更让王某无所适从:一个小诊所里的医生朋友告诉他,尤其是中药最不把稳,出问题的药接二连三。还问王某是不是吃的“壮腰补肾丸”,如果是,赶快停药。因为省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刚在5月15日召集评审专家对它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怎么避免这个药的严重不良反应。

  中药究竟是“纯天然”,“最安全”,还是“不把稳”,最不安全?王某很疑惑。更多的人也有这样的疑惑。

  记者开始集中搜集近几年来关于中药安全性的一些事例和权威评价。结果搜集到的信息表明,做汤药用的中药药材,在各级药监部门抽检中不合格的比率很高;已经做成成药的中药品,在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通告中也频频“露面”。特别是含马兜铃酸的药物能引起肾损害,葛根素注射剂能引发急性血管内溶血,鱼腥草注射液等6种中药注射液能引起过敏性休克、胸闷、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这更让人提心吊胆。

  我们曾引以为豪的“国药”到底是怎么啦?“中药还敢不敢用?”———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

  中药材:产地不一样有鸡有凤凰贮存不得法雄黄变砒霜

  中药的问题出在哪里?

  省食药监局稽查处薄副处长首先提到:中药原材料未能实行文号管理,在客观上容易形成鱼龙混杂的情况。它的产地、栽培方式、采收季节、贮存情况不同都会带来中药材品质、性状上的巨大差别。而用性状已然不同的药来组方治病,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中药材问题的复杂和“难治”人所共知。中医药历来讲究“地道药材”,意思是,特定药材,要在特定地域生产才是最好的。比如,红花,要“藏红花”,枸杞,要“宁夏枸杞”,黄芪,要以山西恒山地区产的“北黄芪”为上品,甘草,要内蒙草原上的甘草为佳。为此,我们知道还有所谓川药(四川产)、云贵药(云南、贵州产)、怀药(安徽和河南南部产,古怀庆府)等分别。———而在实际使用中,“地道药材”只是特例,相同种、属、科、目的药用植物、动物在许多地方都有,也都用来入药。那么,因产地条件不同而致的药材品质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就成为必然,达不到中药材品质要求的也将大量存在。

  这样,问题就很明显:一服中药中标明要“黄芪10克”,用山西浑源的黄芪,10克就足够了,而要用南方产的黄芪,可能20克也达不到同样的药效。

  但这还不是中药材问题的全部。造成中药材质量无法控制的原因还有:野生的和人工栽培的区别,采集时间不同造成的区别,储存方式规范与否,储存时间长短造成的药材药效区别,除国家药典收录外,地方自定药用标准的区别等等。在品类上,中医药教科书上和国家药典中只收入400多种中药材,而在实际运用中,有1000-2000种动植物和矿物材料被用来入药。仅《本草纲目》中收入的,就达1800余种。———在这种现状下,中药材的品质无法控制根本不奇怪。

  省ADR室(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技术专家赵向东举了常用矿物药雄黄的例子。雄黄的药用成分是硫化砷,而这种药一旦保存不善,温度稍微高些,硫化砷遇热分解,就成了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中成药:“它复杂到了靠有限实验搞不清的地步”

  中药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更难控制,更难预知,更难弄清楚原因的不良反应。

  中药药品上市前,也和西药上市一样,要做够四期临床试验来对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但是经过同样检测、试验程序后,中药还是比西药更容易出事。赵向东和他的同事刘明敬进行了原因剖析。

  其一,是国内的许多中药生产厂家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实现对原材料的标准化管理(GAP)。GAP要求,对中药原材料,厂家必须固定产地,统一栽培、管理和采集标准,这样才可能从源头上控制不同批次药品的质量。目前,只有同仁堂、三九等少数厂家做到了这一点。

  其二,是复方中药的详尽化学成分、起作用的成分、毒理学分析等极其复杂,复杂到多年也搞不清,甚至不可能搞清楚的地步。而目前的中药药品,尤其是注射液,基本都是一些现成的复方药的提取物。“知道一服药对一种病有作用,但不知道是这服药中的哪种东西在起作用,更不知道这服药溶在不同的溶液里、遇到不同的维生素添加物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又是这种混合物中的哪一种东西发生了反应。”———尽管现在科学很发达,但事实上,现在连一种纯净物的详尽性质都不易搞清楚,更何况混合了六七种、十来种东西的混合物!赵向东坦言药学界内情。

  赵向东举了清开灵的例子。清开灵注射液是著名的传统温病药方“安宫牛黄丸”的提取物。实践证明,清开灵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毒功效,对小儿退烧、急慢性肝炎等都有效。但药学界一直搞不清楚,在合成该药的四五种中药中,到底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现在,清开灵在临床上引起的不良反应日渐增多,有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炎、喉头水肿、胃肠道反应等。而由于人们搞不清药品治病机理,也搞不清毒副作用的机理,这种药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一个打不开的“黑箱”被医药界渐渐疏远。

  其三,复方中药简单地改变剂型,变换使用方法不一定科学。赵向东说,现在的许多中成药、中药注射液,都是以一服传统的中药验方为基础,改变了一下剂型而已,行内叫做“中药西做”。这样一改,在使用上可能是方便了,不用再用砂锅熬煮了,但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中药煎服,即使药汤中含有不利于人体的成分,通过人的消化系统转化过滤再排泄,也可能降低副作用。而改成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的针剂后,直接进入人体肌肉,甚至直接进入血液,而且进去以后就再也取不出来,它们发生副作用的几率就比汤药还大。还有一点,传统中药是通过人体消化、循环系统后和人体内多种酸、酶等发生作用而作用于身体的,变为注射剂后直接注入血液里,功效是否一致,也是中医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基于中成药的上述一些特殊的混乱状况,中成药在上市之后的临床使用中比西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就不难理解。

  “国粹”现状魅力无限挑战无限

  记者采访到的医学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在承认中药现存诸多问题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指出:中药的问题,是出在管理上,出在科技发展程度上,出在人类的认识水平上,而绝不是中药材本身的问题。

  四川产木通,辽宁也产木通(关木通),是我们自己长期认识不到它们的性质差异,才出现了“关木通事件”———但我们没有“权利”要求“辽宁的土地上不要长木通”。

  相反,正是传统中药学客观地反映了自然界这种生机勃勃、物种异常丰富的特性,才使中药学焕发出吸引全世界人都去钻研、探索的巨大魅力。中药在中国两三千年的历史上被证明对人类的许多疾病有治疗作用,出现了大量经验方。明代出的《普济方》竟收有验方6万多首,每一首医方都是指示现代人寻求治病方向的线索库。

  丰富多彩、魅力无限的中药,它面临的现代困境是要搞清楚“所以然”。而现在,有缺憾的、容易出问题的,也就是这点。

  那么,“在没有搞清‘所以然’的情况下,中药还用不用?”接受采访的医务工作者们认为,肯定还得用。因为整个药品学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使是成分单一的西药,也没有人敢说“全搞清楚了”。只不过中药的药理药性更复杂一些而已。

  现实问题 中药如何取信于民?

  “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是绝对安全的”,这应该成为一种共识。省ADR监测中心的专家希望能通过本报向全社会传达这个观念。而对于任何一种尚未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药品,如大部分中药,医患双方在使用时都应慎重。

  中药何时才能摆脱这种让人“不怎么确定”、“不怎么放心”的尴尬境地?省中医学院的有关专家说,除了做大量的量化研究、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外,别无他法。“一种普遍使用的药物,在实验上必须是可重复的。如果一种中药产在A省和B省品质就不同,治一种病,开给胖子和开给瘦子的药方又不同,那就谈不到推广使用。”而在这些工作还没做,中药又在大量使用的现实情况下,要期望安全,只能是把你所知的药品不良反应马上说出来。

  然而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面,又是我省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省ADR室只有3个工作人员,他们“负责监控,汇总上报”全省六七百家医院、上万个药品品种还要外带数不清种类型号的医疗器械的不良反应。科长刘明敬说,工作很艰苦,但最可怕的是药品不良反应甚至还没引起我省某些大医院的重视,在近期的“不良反应汇报”表中,某省级三甲医院的报告数居然是“0”。———“这是不可能的。有不良反应不报告,很可怕。”刘说。

  刘科长提供了下列对比数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医疗体系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平均每百万人口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例案为300—500例,可疑报告数应在1000—2000例。在住院病人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在10%—20%。在服药治疗后死亡的人群中,死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为0.24%—2.9%。

  而在我国,每百万人口的平均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为135份。

  刘明敬委托本报向全社会,特别是我省各医院呼吁:尽快报告你所接触的药品不良反应(可疑即可),为病人负责,为社会负责。电话:0351—7239763。“那不是病疗事故,不反映医生水平,不影响医院声誉。恰恰是医院对病人负责的行为。报告了不良反应不是耻辱,而是药学的一种艰难进步。”刘明敬说。

  本报记者李旭东
-------------------------
马兜铃酸事件对中药标准管理的启示

--------------------------------------------------------------------------------
转载自http://www.178yy.com/news/2005/4/2005410223210.htm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在给人们治病疗伤的同时,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
度的毒副作用。不久前发生的马兜铃酸事件成为中药界的“滑铁卢”,一时间,
中药的安全性成为备受人们瞩目的话题,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这些问题,请读者思
考——
  ◆背景链接:马兜铃酸事件给中药致命一击
  今年3月份,可以说是中医药界的一段灰暗的日子:因滥用龙胆泻肝丸-马
兜铃酸事件铺天盖地的新闻媒体报道,对中药行业,特别是对一些中药企业真有
点“乌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机感。一家中药企业老总分析认为,含马兜铃酸成分
的“关木通”等中药材导致肾损害的结论,国外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做出,而且在
国际市场上,此类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是被禁止的,但是并未引起国内有关部
门足够重视,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那时他就预言“早晚得出事”,
但这次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还是令他始料不及,其影响之大已经波及到了其他非
马兜铃酸类中药。另一位专家则直言不讳地说:马兜铃酸事件让中医药产业很可
能错过了一次在国人乃至世界面前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历经几千年风雨的
中医药产业的确已经像一道年久失修的大堤,任何的跑冒滴漏都会造成很大的险
情,都有可能动摇大堤主体的安全”。某媒体报道:不见棺材不落泪,能过一天
是一天。这是一位西药企业负责人对国内部分中药企业的评价,他认为部分中药
潜在的毒副作用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很多“问题中药”都应该像马兜铃酸
类中药一样被禁止或至少被严格限制使用。还有专家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与中医药
不能“与时俱进”、未和世界接轨、未能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有关,并为那些开展
中药现代化并取得进展的企业没有抓住时机与传统中药企业划清界限感到惋惜,
要求“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国家应该尽快制订系统、完善的中药现代化标准,而有
的专家则认为,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中药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
任何误用、滥用都会出现问题,任何夸大中药的毒害作用都是没有道理的。面对
如此局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了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果断采取措施,“
正本清源”取消了关木通的药典标准,恢复了木通的药典标准。一场龙胆泻肝丸
-马兜铃酸事件引起的风波很快得以平息。
   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当前,中药安全性问题倍受瞩目。痛定思痛,如何面对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
首先来看一下马兜铃酸问题。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有广防己肾毒性的报
道:1989—1994年,比利时及欧洲一些国家报告了数十例服中药减肥药片后,出
现肾脏广泛性间质性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缺失,甚至肾功能衰竭的病例。据分
析,可能是由于命名上的混淆,制剂中的“防己”,用广防己代替了惯用的粉防
己,粉防己属防己科植物Stephania trandraS.moore,而广防己属马兜铃科植物
Aris lochia FangchiY.C.Wu,后者含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肾脏毒性;日本《读
卖新闻》、《日本肾脏学杂志》等媒体也报道了服用中国制造的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颗粒剂(代号KM-38,每10.5g约含关木通1g)或含关木通的健康茶后发生
肾毒的事件。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者对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研究的不断深入,
不但发现马兜铃酸有明显的肾脏毒性,而且有非常严重的积蓄毒性:服用含马兜
铃酸的药物停药一年后仍可在血中检出马兜铃酸!而含关木通的中成药达70余种,
有些竟是临床最常用的品种,甚至是群众心目中的“保健药品”,因而在社会上
一度引起恐慌,进而引发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
  但是,专家们根据对古方和木通品种的本草学的考证表明:历代所用木通多
为木通科的木通,并不含马兜铃酸,用起来非常安全;关木通的使用仅仅是20世
纪30年代以后的事。关木通这类由于药材资源引起的药材代用问题,是一个深刻
的教训。马兜铃酸事件的教训之一就是用药材一定要用地道药材,对经典的中药
方剂中使用的药材要追根求源,决不能随意取而代之,中医药通过几千年人体临
床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
  除了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外,其它毒性中药材及其成药的使用也应引起我们的
注意。那就是含汞、砷、铅的药材及其制成的中成药。
  含汞、砷、铅的药材及其制成的中成药虽有其历史渊源,但长期以来在临床
使用中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学术界重视的问题,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
药走向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汞、砷、铅等的化
合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汞、砷、铅等的化合物进入人体后,
对人的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多方面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由于上述化合物在人体内有积蓄作用,一旦进入人体难以全部排泄,对人的健康
将产生严重危害。上述情况不仅在实验室得到证实,也在临床上获得证实,引起
了全社会和学术界高度的关注。据初步统计,我国已上市的中成药,含汞、砷、
铅等药材的品种达900余种,占全部中成药品种总数(含国家药品标准收载品种
和这次参加整顿的中成药品种)约八分之一。这些品种可能对我国广大使用人群
造成潜在的危害,也被认为是中成药走向世界的严重障碍之一。因此,认真处理
好含汞、砷、铅等药材及其中成药的生产、使用问题,对确保人民用药安全和中
医药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出现临床毒性怎么办
  上面列举了中药在临床上出现毒性问题的一面,如何正确面对它们呢?笔者
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应该肯定,中国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
——作为我国传统药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临床医疗实践的结晶,具有成分
多样、疗效确切、毒性较低等特点。中药不仅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康复保健
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对一些疑难病证如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艾滋病等的防治方面,特别是在当前和“非典”的殊死斗争中也显示了巨
大潜力,从而受到世界医药界的瞩目。中医药和现代医药应该是互为补充、相辅
相成的。以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使用中药是不适宜的,用西医的眼光看待中医药也
是不妥当的。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原则必须坚持,中药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
用,任何误用、滥用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应该归咎于中医药。因为从现有的约8
500个国家中成药品种看,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品种约200余种,药典和国家批准
的新药有20余种,近期地标升国标约80个品种,其余为原卫生部颁品种;含朱砂、
雄黄的中成药约500种,大部分属内科经常使用的品种,其中儿科中成药用朱砂的
品种达110多种,但临床反映,这些药品基本是安全的。我国应用中药防病治病已
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对中药的功效及其毒副作用的
认识不断深化。我国古代文献对药物“毒性”的记载,也存在不同的概念。在较
早时期,所谓“毒药”是泛指所有能治病的药物。西周时期已有“医师掌医之政
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药物的“毒性”,又指其气味的偏胜。《内经》有“毒
药攻邪”之说,药物的疗效即取气味的偏胜,如石膏偏寒、附子偏热等等;东汉
末期(公元2世纪)《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把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分
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中品“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多
毒,不可久服。”同时还注意使用炮制方法减弱药物的毒副作用,“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杀者”。因此说中医药不科学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中药毒性反应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有那些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
几点:
  (一)药物使用的问题:1、药不对症: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是中医临床用
药的精髓。《内经》中早已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这些治则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临床用药总的指导原则。如违
反这些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误用泻法则更虚,实证误用补法则留邪,均可导致
各种不良反应。2、过量用药:有资料表明,中药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有60%以上
是由于超剂量引起的。公开发表的资料中,这类个案不胜枚举。如:服用川乌120
克(常用剂量为1.5-3克)致中毒死亡;服人参60克(常用剂量为3-9克)致双目失明;
3、滥用药物:除少数剧毒药外,大多数中药均属非处方用药,随时可以无限量
地购买,同时受“中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补身”的错误观念所影响,滥用的现
象相当普遍。最明显的例子是人参。因滥用人参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遍及世界
各地,出现所谓“人参滥用综合征”的独特病症,甚至有因服红参40克而死亡的
个案。4、用药持续时间过长在体内产生积蓄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
甘草可导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5、药物配伍不当:中药绝大多数为配伍用药,
讲究立法方药,讲究药味的君臣佐使,中药的配伍有其奥妙之处;同时,古代早
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的记载。目前,由中药配伍引起不良反应的
报道尚属少见,但中药与西药配伍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正日益受到重视。发汗解
表药如荆芥、麻黄、生姜等与解热镇痛西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同用,可致发
汗太过,甚至虚脱。此外,目前有些中成药含有西药,由于对其组成不甚了解,
或只印商品名称不注明所含化学药的名称,造成某种西药的重复使用,剂量过大
而引起药源性疾病,如服用速效感冒胶囊(含牛黄、扑尔敏、扑热息痛)时,又加
服扑热息痛,使扑热息痛的剂量过大,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甚至产生骨髓造血
抑制的毒性反应。可以看到,上述出现的问题多属于“中药西用”,违背中医药
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造成的。
  (二)药物本身存在的问题:1、中药品种混淆而造成错用或误用:一些则存
在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一些药材的基源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基源的
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毒性也不同,由于误用因而引起不良反应。地
区性用药习惯的不同,也会造成药材品种的混淆。如山豆根,我国南方习用的是
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而北方习用的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两者的科属完全
不同,其化学成分、用量及毒性亦有差别,曾发生两者混用而致毒副反应的事件。
2、药材的质量问题:地道药材是受特定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
中形成的,当其生长的环境如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发生了变化时,药材的内
在质量也可能发生变化。由于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收获季节、药用部位、储运
情况等均可影响药材的成分,因而同一种中药,不同批量所含的成分可出现较大
的差异。因此,我国中医界强调使用地道药材是很有道理的。生长环境污染与农
药的应用,可使药材的重金属(铝、砷、汞、镉等)和有毒成分含量增加。储运不
当,可使药材的细菌和霉菌大量繁殖,甚至变质。这些都可成为导致不良反应的
因素。3、中药炮制是否得当,是确保其药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如川乌、草乌、
半夏等均需炮制后使用,续随子常去油取霜用,朱砂水飞,除去水溶性汞盐,以
降低它们的毒副作用。上述情况表明,药材的基源要正确,要取地道药材,要依
法进行炮制。
   使用中药要科学求实
  以上所述并非刻意掩盖中药的毒副作用和用药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强调要以
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中药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并
尽快妥善解决之。
  对现有国家中成药标准重点是对原20册部颁标准收载的品种进行严格审查,
对含毒性药材的中成药的品种,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提出
解决办法。对于含有马兜铃酸药材的品种的处理,要吸取关木通事件的教训,在
正本清源的前提下,进行拆方试验,以证明其为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味,并增加
马兜铃酸的限量检查或制定含量上限,其限度的制定暂时可以考虑根据样品实测
值来制定。含马兜铃酸药材的新药研究,其工艺应重视其传统用药经验,减少马
兜铃酸的含量,并注意加工炮制。在民族药中采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作为组方
成分的成药,如果必须应用,应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以说明应用的必要性。
如:处方合理性说明(使用该味中药必要性和依据)并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和用
药时间。同时强调临床安全性观察,要增加肾脏早期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检查;
药品使用说明书中要写明“本品含有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本
品不宜反复长期应用”等警示性文字。药典中含有马兜铃酸品种要有计划的进行
再评价,并建议在医生指标下应用,不宜作为OTC药物。国家标准收载的含马兜
铃酸的药材,包括关木通、马兜铃、广汉己、青木香、天仙藤、细辛、寻骨风、
朱砂莲等均应注明为[毒]药。
  对处方中含朱砂、雄黄等药材的中成药,除严格药材标准和炮制方法外,可
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外用从宽,内服从严。生产上述药品,必须制定严格的制
剂工艺和质量控制条件,在药品包装、标签和使用说明书中标注处方中含有毒性
药材和相应警示性文字。1、内服药处方中含汞、砷、铅等药材不得超出药典规
定限量的低限;质量标准中必须制定控制限量及检测方法。2、严格遵守中药材、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科学炮制方法,如朱砂的“水飞”处理等。生产必须符合GMP
要求,原料药材、成品必须有规范的检验报告。3、内服中成药有汞(水银)直
接入药者,必须确证经炮制后或成品中确实无游离汞及其可溶性化合物存在,否
则,一律不批准生产。4、必须在药品包装、标签和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以下警示
性文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品含××,不宜长期服用以及注明禁用事项;
  对含上述毒性药材的中成药宜由国家药典委员会审定列为试行标准,标准试
行期间,要求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GCP补做以下临床研究:以本品为治疗药,
以本品处方中去掉含毒性药材制成的药品(和治疗药外观完全一致)为对照药,
进行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选择至少2个三甲医院,每家医院不少于30对病例),
严格检测血、尿中有毒成分浓度和肝、肾功能,严密观察相关毒副作用;同时,
认真进行二者疗效对比分析,以确定毒性药材在处方中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多厂
家生产同一品种者,上述临床研究可以协调,统一安排。凡不按要求进行临床研
究者,标准试行期满,即予以撤销。
3095#
发表于 2011-1-19 09:30:44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没在外包装上标明毒副作用是技术细节
3096#
发表于 2011-1-19 09:55:07 | 只看该作者
问:不能因为有些中药有毒就否定中医,西药不也有毒副作用吗?

答:我们不是因为有些中药有毒就否定中医。我们只是要求:第一,不要欺骗消费
者说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第二,中药要像西药那样清楚、具体地标明已知的毒副作
用;三、没有做过毒理试验、毒副作用不明或毒副作用过大的中药不能上市。
----------------
1.欺骗消费者的是不良商家,基本上都是卖药的,不是医生,如果是医生(有正规资质的)那是他良心给狗吃了。
2.技术细节,国家才要考虑这个事,医生要拿执照要按国家规定办事,国家不考虑,请怪国家
3.毒理试验,做了,而且几千年了,确实是拿人做实验,没办法,过去没有楼主这样的人来说,西药最后也是要在人身上做试验的;毒副作用都比较明显,至少是公开的方子,是个中医都了解;毒副作用过大,西药中的吗啡止痛,吗啡是毒品,人治病治好了,却得了毒瘾。化疗药物,这个毒副作用够大了吧,还不是一样用。

问:我们的祖宗难道都是傻子,吃了几千年中药,接受了几千年中药治疗,就没有
一个人发现问题?

答:许多问题如果不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检验是不可能发现的,和傻不傻没有关系。
提这种问题的倒是显得很傻。
---------------
没必要解释

问:龙胆泻肝丸事件是因为药典出错,把其中的木通换成了有毒的关木通,原来的
中医药方是没错的。

答:除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中草药还有十几种,包括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
广防己等,常常被当成无毒的药物用于“败火”、“排毒”、减肥、治疗心脏病等,
它们都能导致肾衰竭。难道它们都是因为药典出错?
------
他上面说了是药典出错,你还问个“难道它们都是因为药典出错?”,你逻辑思维混乱了
3097#
发表于 2011-1-19 11:43: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以我所了解的知识(我不是给中医下定义,在下不是医生)来看中医体系,他都是以一种哲学思想来指导工作的,中心思想就是平衡2个字,什么阴阳调和,五行相克等等都是如此,顺应自然规律,这个是最重要的,现代医学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中医指导思想来说,这个比西医高明很多,西医里面大多没有考虑自然规律(即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你就要推翻不掉全部体系。
    另外通过我浅显的观察,西医研究的死的东西多,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以前研究医学的人都是冒着被吊死的风险去偷尸体回来研究;中医研究大多以活物为研究对象,古代社会,由于伦理道德的束缚,没人敢去解剖别人看看中药的效果实如何(学科发展是需要一个环境的,想想黑暗的中世纪吧)。
    话说回来从哲学上来看这明显就不同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结论(经验!)也不一样。
   
    此外楼主一直忽视了楼上朋友提出的一个事,即使如现代科学家看待经典力学时,还需记得有两个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违反了假定,定律就无效,比如微观运动。
    对比中西医,中医理念的与西医有很大不同,但是却有共性,针对的都是人,我觉得是西医是内在,中医是外部联系内在;中医宏观,西医微观。
    楼主你不相信中医就去看西医,你可以评论中医,但是你没资格说中医不行,我不是厨师,我可以评价菜好吃不好吃,但是为什么好吃(很多毒的东西也有甜味),你说不出是因为味精的原因还是盐糖比例适当,或者是因为食材在高温时分解释放出了的化学物质(味精不过就是这些东西的提取物)对你舌头作用的结果,还有就是你舌头特别已经适应了一个环境(或者是你没那个基因,老虎就没感觉甜味的基因)。南方米饭,北方人不觉得好吃;我能喝酒,但是是不觉得酒的味道(舌头感觉)好,但是有人觉得酒好喝。
    你了解过宗教,你才能知道什么是邪教(宗教是与科学对立的)。
3098#
发表于 2011-1-19 12:31:3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你发现脑电波,你又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还有就是梦了,这个说的清楚吗。
309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7:42:59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材问题的复杂和“难治”人所共知。中医药历来讲究“地道药材”,意思是,特定药材,要在特定地域生产才是最好的。比如,红花,要“藏红花”,枸杞,要“宁夏枸杞”,黄芪,要以山西恒山地区产的“北黄芪”为上品,甘草,要内蒙草原上的甘草为佳。为此,我们知道还有所谓川药(四川产)、云贵药(云南、贵州产)、怀药(安徽和河南南部产,古怀庆府)等分别。———而在实际使用中,“地道药材”只是特例,相同种、属、科、目的药用植物、动物在许多地方都有,也都用来入药。那么,因产地条件不同而致的药材品质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就成为必然,达不到中药材品质要求的也将大量存在。

  这样,问题就很明显:一服中药中标明要“黄芪10克”,用山西浑源的黄芪,10克就足够了,而要用南方产的黄芪,可能20克也达不到同样的药效。



不同产地的植物有什么区别,请说明原理,问什么不同地方的同种植物药用不一样,难道化学成分不一样,还是中医自以为不一样?
310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7:46:44 | 只看该作者
但这还不是中药材问题的全部。造成中药材质量无法控制的原因还有:野生的和人工栽培的区别,采集时间不同造成的区别,储存方式规范与否,储存时间长短造成的药材药效区别,除国家药典收录外,地方自定药用标准的区别等等。在品类上,中医药教科书上和国家药典中只收入400多种中药材,而在实际运用中,有1000-2000种动植物和矿物材料被用来入药。仅《本草纲目》中收入的,就达1800余种。———在这种现状下,中药材的品质无法控制根本不奇怪。


《本草纲目》沿用了许多的比他更早的古人的荒谬说法。如果你有幸看到全
本《本草纲目》你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多么不值得信赖的(在科学上)书。而且你
也可以看到古人是怎么认识世界的。有些人吹嘘中医是未来的科学,什么系统论
控制论都拿来给中医狡辩。悲哀的不是古人,而是固守古人的今人。

  《本草纲目》之所以被一些人给神圣化完全归功于我们的盲目自耀的历史教
育。《本草纲目》之所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非他的医学价值,而是文化价值和
植物学的一个资料价值。在神圣化《本草纲目》上我们和韩国有一拼,韩国把那
个《东医宝鉴》吹得比我们厉害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13号避难所

GMT+8, 2024-4-20 21:35 , Processed in 0.075532 second(s), 11 queries .

快速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